- 中文名
- 棣州
- 成立时间
- 隋开皇六年(586)
- 今地点
- 山东阳信南
- 属地点
- 滨州市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复改为厌次县,仍属平原郡。
北齐天保七年废厌次,属乐陵郡。
隋开皇六年(586)废渤海郡置棣州,治阳信(今山东阳信南),领阳信、庆云、乐陵(治今山东乐陵东北)、无棣(治今山东无棣县北)、高成(治今河北盐山东北)、南皮(今河北南皮)、浮阳(今河北沧县东关)等县。
开皇十六年复置厌次县,属棣州。
武德八年,废棣州,厌次属沧州。
贞观十七年(644)又置棣州,治厌次,领阳信、商河、厌次、蒲台(滨州市滨城区北镇办事处)四县。属河南道。
垂拱四年(688),析蒲台、庆次两县置渤海县(治今山东滨州市境内)属棣州。五代因之。
天宝初,改棣州为乐安郡,乾元元年复改乐安郡为棣州。
北宋棣州仍治厌次,领厌次、商河、阳信3县。属河北路,熙宁六年后属河北东路。
元中统三年(1262年)改棣州、滨州合为滨棣路安抚司。
元棣州仍治厌,厌次、商河、阳信,无棣(山东无棣县)4县。
明洪武元年(1368)省州治厌次县入棣州;六年(1373)棣州更名乐安州。属济南府。
1925 年,置武定道,道治惠民城。
2025-08-14,国务院批准(国函[2000]59号),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滨城区。滨州市设立滨城区,以原县级滨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滨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河六路。滨州市辖原滨州地区的邹平县、沾化县、惠民县、博兴县、阳信县、无棣县和新设立的滨城区。
相关记载
播报编辑
棣州,乐安。上。开元户二万五千五百四十五。乡四十八。元和户五千四百四十七。乡一十七。
秦并天下,为齐郡。汉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曹魏属乐陵国,晋石苞为乐陵公是也。隋开皇十七年,割沧州阳信县置棣州,大业二年废入沧州。武德四年又置棣州,六年又废。贞观十七年,又置移於厌次县,即今州理是也。天宝元年改为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棣州。
州境:东西三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二十里。西南至德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淄州二百一十里。正北微西至沧州二百五十里。东南至青州三百二十三里。西南渡河至齐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大海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绢十匹。赋:绢,粟,麦。
管县五:厌次,氵商河,渤海,阳信,蒲台。
厌次县,上。六。郭下。本汉富平县,属平原郡。後汉更名曰厌次,则厌次前已废矣,相传以秦始皇东游厌气,至碣石,次舍於此,因名之。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武德初属德州,贞观十七年於此置棣州。
黄河,在县南三里。
氵商河,在县南四十里。
通海故关,在县西南四十里。
氵商河县,中。二十。东北至州八十里。本汉?力县,属平原郡。後汉省。
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氵商河县,因北有氵商河以名之,属沧州。贞观元年属德州,十七年改属棣州。
黄河,在县南八十里。
氵商河,县北一十五里。汉成帝鸿嘉四年,河水泛溢为害,河?是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字为名,後人加“水”焉。
渤海县,紧。西至州七十里。本隋蒲台县地,垂拱四年分置渤海县属棣州,在州东一百一十里。天宝五年,以土地咸卤,自县西移四十里,就李邱村置。
大海,在县东一百六十里。
阳信县,望。十四。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渤海郡。魏属乐陵国。後魏置乐陵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沧州。十六年,於阳信县置棣州。武德六年又置,属沧州,贞观十七年又割属棣州。
钩般河,即九河之一,经县北四十里。
蒲台县,紧。十二。西北至州七十五里。本汉湿沃县地,属千乘国。宋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改属沧州,十六年改为蒲台县,北有蒲台,因为名也。隋末废,武德三年重置。八年改属淄州。贞观十七年置棣州,割蒲台属焉。
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
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俗人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今淀上有甘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於其下煮盐。
黄河,西南至县七十五里。
蒲台,在县北三十里。秦始皇筑此台以望海,於台下萦蒲系马,今蒲生犹萦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