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郡是东汉末期至隋朝初期设置的重要郡级行政区划。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由平原、渤海、乐安三郡析置设立,曹魏时期曾升为乐陵国 [2] [4]。北魏政权实施侨置政策时,在博兴县境内设立新的乐陵郡,南朝刘宋时期为安置流民也设立过侨郡 [1]。该郡治所历经厌次(今阳信县)、乐陵县等多地变迁 [2-3],隋朝开皇初年因行政区划调整被废置。
- 设立时间
-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 [4]
- 废置时间
- 隋开皇初年
- 所属政权
- 曹魏 [4]
- 治所变迁
- 厌次至乐陵县 [2-3]
建置沿革
播报编辑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加强对山东地区的控制,析平原、渤海、乐安三郡之地正式设立乐陵郡 [4]。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郡治迁至厌次县(今山东省阳信县境内)。曹魏正始五年(244年),乐陵郡升置为乐陵国 [2] [4]。
西晋时期延续乐陵郡建置,辖区涵盖今山东北部地区 [2] [4]。北魏政权占领刘宋后,在博兴县境内设立侨置乐陵郡,同时将原属县博昌迁至寿光县境内 [1]。至隋朝开皇初年,因全国行政区划改革,乐陵郡被废除。
行政区划变迁
播报编辑
南朝刘宋为安置冀州流民,在高青、博兴之间侨置阳信县,并设渤海郡属冀州乐陵郡管辖 [1]。北魏时期实施双头郡制,将乐陵郡与义兴郡合并管理。北齐政权调整行政区划时,乐陵郡辖境缩减至厌次周边区域 [2]。
隋朝建立后推行州县二级制,开皇三年(583年)废除乐陵郡,其辖县改属沧州。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时改为棣州,大业二年(606年)最终并入渤海郡 [2]。
历史背景
播报编辑
乐陵郡的设置与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密切相关。曹魏时期为强化对青徐地区的控制析平原、渤海、乐安三郡之地置乐陵郡 [4]。北魏为安置河北流民实施侨置政策,在山东境内设立多个侨郡,其中包括乐陵郡 [1]。隋朝开皇初年废置乐陵郡。
籍贯关联
播报编辑
东汉名臣苑康籍贯记载为乐陵郡,其任泰山太守期间曾打击豪强势力。建安年间分平原、渤海、乐安三郡之地置乐陵郡时,东方朔故里被划入乐陵郡辖境。祢衡祖居地般县在东汉时属平原郡。成翊世作为东汉中期平原郡乐陵县人,其籍贯在郡制设立前属平原郡管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