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成立于2005年9月,又名复旦大学本科生院,是复旦大学下属院系之一,是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构。 [7]2005年,时值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庆典年,学校决定正式成立复旦学院。每年复旦大学的本科新生(包括留学生)按专业录取后将进入复旦学院,学习一年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复旦学院的模式在国内高校中还没有先例。不同于国内很多高校基地班、实验班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复旦大学学分制建设从一开始就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强调关注所有学生的需求,为所有学生的成长平等地创造机会。复旦学院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本科生培养的优秀经验,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
- 中文名
-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
- 外文名
- Fudan College
- 创办时间
- 2005年9月
- 办学性质
- 二级学院
- 主管部门
- 复旦大学
- 院系设置
- 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希德书院
- 地 址
- 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1]
- 其它名称
- 复旦大学本科生院 [7]
简介
播报编辑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于2005年9月成立。复旦学院是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构。学院汲取国内外一流大学本科生培养的经验,始终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本科教育的改革起着探索和推进作用。目前负责全校本科一年级和部分二年级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2]
2012年7月,学校正式宣布组建新的复旦学院(本科生院),原复旦学院、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生服务联合体教材中心职能整合、机构并入。除承担全校本科教学发展和管理职能外,新复旦学院还下设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和希德书院等5个贯穿本科教育阶段的住宿书院。 [1]
人才培养
播报编辑
培养目标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坚持“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育人特色,为国家兴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培养更多领袖人才、行业栋梁及社会英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 [1]
人才培养新举措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国家队”意识,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确定更高远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2017年6月,学校发布实施《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这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第一个行动计划。《行动计划》集中体现了“一流目标、一流品牌、一流理念”;瞄准一流人才目标,培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建“复旦本科”一流品牌;传“自信自主自律”之正道,塑一流学生;扬“教书育人”之正气,造一流教师;给一流保障,支撑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供一流学生丰富获得感,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精英领袖人才,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输送大批“高精尖缺”人才。
学校围绕一流育人质量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和投入保障,致力于完善通识教育与多元选择有机结合的“2+X”本科培养体系。一方面夯实学生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底子,另一方面提供多模块化的后续课程方案,充分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学校激发广大教师的育人热情,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加快高水平科研资源转化为一流育人优势,丰富育人内涵建设,大力贯通从教室到书院、科研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海外游学、网络新媒体等六个维度的育人空间,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育人系统,弘扬优良校风学风,营造从严治学、人心聚学、潜心向学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办学模式
播报编辑
2、发动全校教育资源、建立导师团,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的学业指导体系。学院聘请全职导师根据学生作息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聘请各院系教授学者以兼职导师身份组织各种类型讲座座谈,深入班级寝室,与学生密切接触、充分交流。
志德书院,系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志德书院以绿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秦篆,秦篆是中国古代汉字统一的标志。书院楹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游于艺;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心。”“每月7日书院日”、“志德学子高中行”、“志德登高”、“志德诗文化节”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腾飞书院,系纪念复旦老校长李登辉先生。腾飞书院以红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汉隶,汉隶的形成极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从而加速了文化传播。书院楹联:“乾始坤承,通彻古今上下,总是鸢飞鱼跃;静虚动直,浑忘物我内外,无非月满潮平。”“腾飞论坛”、“腾飞定向”、“腾飞月”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克卿书院,系纪念上海医学院创办者颜福庆先生。克卿书院以蓝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魏碑,魏碑是南北朝时期碑志、雕刻使用的字体,用以树碑立传纪念先贤的尊贵品格。书院楹联:“读书面对圣贤,当知所学何事;立志胸存社稷,但求无愧于心。” “克卿人节”、克卿峰会、书院刊《新卿年》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任重书院,系纪念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陈望道先生。任重书院以橙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唐楷,唐楷的出现代表文字从古代演变到了现代。书院楹联:“力学如为山九仞,高须加一篑;行仁若法海十分,满尚纳千流。”书院学子作词院歌《任重学子志》,“任重沙龙”、任重年华,任重体育周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希德书院,系纪念复旦大学杰出女校长谢希德先生。希德书院以紫色为标识色,门匾取字秦汉简帛古隶,出自秦睡虎地、汉银雀山简牍,经配字形成“希德书院”。书院楹联取自湖南衡山集贤书院“立言立功立德,此之谓不朽;希贤希圣希文,人皆可以为。”导师论坛、卿云讲会、书院学生自主社团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3]
4、深入开展“大学导航”主题教育培养活动。通过实施“知识补习计划”,帮助部分学生弥补因国籍地区学校差异导致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数学基础和汉语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树立自信心;通过实施“大学导航计划”,帮助学生了解市情和国情、理解大学概念、熟悉校园生活、认识各院系专业内涵,由此明晰社会责任、树立人生理想,更好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旅程;通过实施“学养拓展计划”,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定位基础上,充分享受复旦深厚文化底蕴、自主选择校园丰富教育资源、积极投身校园多彩文化生活,对于公民素养、身心和谐健康、人文博雅素养、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领袖气质等形成较深刻的认识并接受较充分的锻炼培养。
办学特色
播报编辑
复旦学院的创办,将有利于落实学校的培养目标,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利于课程结构的完善,进一步协调学分制建设和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有利于建立开放性的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交叉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每一位新同学经过在复旦学院一年的学习生活,树立远大志向,夯筑宽厚学养,塑造完善人格,陶冶复旦精神,并为后三年的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复旦学院的特点:
1、大一新生不按专业组建班级,同班和同宿舍同学专业背景不同
2、除了各专业基础课程,同学们还要修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前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7个模块 [4]
4、“启航项目”为同学们提供接触科研实践的机会
书院介绍
播报编辑
志德书院
志德书院以绿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秦篆,秦篆是中国古代汉字统一的标志。书院楹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游于艺;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心。”
“每月7日书院日”、“志德学子高中行”、“志德登高”、“志德诗文化节”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5]
腾飞书院
腾飞书院以红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汉隶,汉隶的形成极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从而加速了文化传播。书院楹联:“乾始坤承,通彻古今上下,总是鸢飞鱼跃;静虚动直,浑忘物我内外,无非月满潮平。
“腾飞论坛”、“腾飞定向”、“腾飞月”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5]
克卿书院
克卿书院以蓝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魏碑,魏碑是南北朝时期碑志、雕刻使用的字体,用以树碑立传纪念先贤的尊贵品格。书院楹联:“读书面对圣贤,当知所学何事;立志胸存社稷,但求无愧于心。”
“克卿人节”、克卿峰会、书院刊《新卿年》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5]
任重书院
任重书院以橙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唐楷,唐楷的出现代表文字从古代演变到了现代。书院楹联:“力学如为山九仞,高须加一篑;行仁若法海十分,满尚纳千流。”
“任重沙龙”、任重年华,任重体育周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书院院歌《任重学子志》,词曲作者为05708班学生王钊(2005-2006年度复旦学院荣誉学生)。书院文化传承系列活动名称:薪火相传,任重道远。文化传承班会:第一学期开始后第一周周二班会课。通常由班号对应的上一年度班级辅导员和部分学生代表到本年度班级进行联合班会,在班会上讲述大学生活,也会有一些班级特色活动的介绍和传承。 [5]
希德书院
希德书院系纪念复旦大学杰出女校长谢希德先生。谢希德校长不仅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更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5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她满怀爱国热情,辗转英国,回到祖国的怀抱,来到复旦大学任教。谢先生是中国高校第一位女校长,建树累累,开创了复旦大学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国际合作,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希德书院以紫色为标识色,门匾取字秦汉简帛古隶,出自秦睡虎地、汉银雀山简牍,经配字形成“希德书院”。该字体脱胎于秦篆的威势,开创了汉隶的雄浑,作为一种承上启下的字体,象征着“希德书院”开创新书院制的尝试与创新。院徽主体取字“希”,变形为鹏鸟齐飞向东,象征着书院由多个院系专业组成,团结一心,朝着“复旦”之光,飞向代表希望的东方。书院楹联取自湖南衡山集贤书院“立言立功立德,此之谓不朽;希贤希圣希文,人皆可以为。”书院名、标识色、标识字体和院徽出自第一届希德书院师生之共同商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