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量是矿山地质学中用于描述矿产资源规模的核心指标,包含查明矿产资源中次边际经济资源、内蕴经济资源以及通过预查预测的潜在矿产资源等类型 [1] [5]。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GB/T17766-1999),资源量需根据地质可靠程度(探明、控制、推断、预测四级)和经济意义(次边际经济、内蕴经济)进行分级编码 [1] [6]。估算过程中需结合工业指标划定矿体边界,采用地质块段法等技术参数计算,其成果作为矿产开发规划的基础依据 [3-4]。
- 分类依据
- 地质可靠程度与经济意义 [1-2]
- 国家标准
- GB/T17766-1999 [1] [6]
- 经济分类
- 次边际经济与内蕴经济 [5-6]
- 地质分级
- 探明→控制→推断→预测四级体系 [2] [5]
- 编码类型
- 如2S11、334等 [1] [5]
- 计量单位
- 矿石量/金属量 [3] [6]
定义与分类依据
播报编辑
资源量的界定依据三维分类框架:地质轴反映勘查阶段成果精度(探明→预测),可行性轴表征经济评价深度(概略研究→详细研究),经济轴判定开采可行性(次边际经济→内蕴经济) [5-6]。标准GB/T17766-1999规定,资源量包含两类情形:
- 1.经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认定内部收益率未达基准要求的次边际经济资源
- 2.未开展系统性经济评价的内蕴经济资源及预测资源 [1] [4]
地质可靠程度分级标准为:探明级(误差≤20%)、控制级(误差≤30%)、推断级(误差≤40%)、预测级(参数假设推定) [2] [5]。
资源量的主要类型
播报编辑
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指经可行性研究证实开采净现值为负值的矿产资源,编码前缀为2S(如2S11),需满足探明级地质精度与预可行性研究要求 [1] [5]。例如某铁矿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开采成本高于产品售价,该部分矿量即属此类 [4]。
内蕴经济资源量
包括331(探明)、332(控制)、333(推断)三类,其共同特征为仅进行概略经济评价,未系统分析开采技术参数 [2] [5]。如普查阶段发现的铜矿床,因数据不足无法判定经济可行性,归类为332型内蕴资源量 [3]。
预测资源量(334)
基于区域地质资料类比估算的潜在矿产资源,编码为334,地质可靠程度最低。例如某地区通过遥感解译推测存在金矿化带,但未实施钻探验证 [1] [5]。
估算方法及技术标准
播报编辑
资源量估算需执行以下技术流程:
- 1.矿体圈定:应用边界品位、最低可采厚度等工业指标,剔除夹石与非矿化段 [3-4]
- 2.参数测算:采用地质块段法划分计算单元,测定矿石体积、平均品位、体重等参数 [3-4]
- 3.储量计算:按公式(矿石量=面积×厚度×体重)逐块段汇总,累计总资源量 [4]
估算精度要求为:探明级资源量块段划分≤25m×25m,控制级≤50m×50m,推断级≤100m×100m [2]。
应用与意义
播报编辑
资源量数据是编制矿产勘查规划、矿山建设设计的核心依据 [6]。保有资源量反映未开采的矿产储备规模,其动态监测需统计开采消耗量、损失量与新增探明量。例如某煤矿2023年度资源量平衡表显示,累计查明资源量5亿吨,其中备采资源量8000万吨,开拓资源量1.2亿吨 [3]。国家标准GB/T51339-2018进一步明确了资源量估算中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要求,包括含水层渗透系数、矿坑涌水量预测等参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