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是被子植物雄蕊花药或裸子植物小孢子叶上的孢子囊内的粉状物,相当于植物的“精子”,是植物雄性生殖细胞,承担繁衍后代的功能。 [2]不同物种的花粉颜色各异,但大多呈淡黄色或淡栗色;其形态多样,通常为辐射对称,直径一般在15-50微米之间。 [3] [5]
成熟的花粉粒需借助外力传播到雌蕊柱头,这一过程称为传粉。传粉方式主要包括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和常异花传粉,传播媒介有风、昆虫、水、鸟类等。 [9-11]花粉生活力(即花粉存活、生长和萌发的能力)受遗传特性和外界因素(如温度、湿度、贮藏条件、辐射、光照等)的共同影响。 [7]
由于花粉易在空气中飘散,被人吸入呼吸道或接触黏膜,可能引发花粉过敏,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流泪等。预防过敏可通过减少外出、佩戴口罩等方式。 [15-16]
此外,花粉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食品,还可用于制作化妆品(如花粉营养霜、沐浴露、洗发精等)。 [12] [14]部分花粉还具有药用价值,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蒲黄(水烛香蒲或东方香蒲的干燥花粉),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功效。 [13]在科研领域,花粉因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常被用作环境指标,广泛应用于古气候重建、生态学研究和考古分析等。 [1]
- 中文名
- 花粉
- 外文名
- Pollen [3]
定义
播报编辑
花粉是被子植物雄蕊花药或裸子植物小孢子叶上的孢子囊内的粉状物,是有花植物雄性生殖器官中含有的繁衍后代的生殖细胞,相当于植物的“精子”。 [2]其英文名“pollen”一词引自拉丁文,含义为细粉末,具有干颗粒状特点。 [3]
花粉历史
播报编辑
应用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对花粉认识和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药用花粉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称香蒲(Typha orientalis)花粉为蒲黄,并将其列为上品药,书中记载:“蒲黄味甘平,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清血”。柳树(Salix)是遍布中国的蜜源和粉源植物,柳树花粉也是传统中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柳花主治风水黄疽”。 [6]
晋代时期,人们发现了松树花粉的药用价值。据说,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身患黄疸和阳痿等病,百药无效,后食用玉米(Zea mays)花粉痊愈,诗人孟郊也曾食用蜜蜂花粉治病。宋代文人苏东坡的《花粉歌》写明:“松树花粉不可少,曲贮蒲黄切莫炒,槐粉、杏粉添一点,两斤蜂蜜一剂捣,吃也好,浴也好,红光满面乐到老”。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月季花粉汤”,其认为将月季(Rosa chinensis var. chinensis)花粉加入已冲好的糖水中饮用,可治疗闭经、痛经、疮疖肿毒和创伤肿痛等疾病。《普济方》中也有以花粉制成的“美容方”,即用红莲(Nelumbium speciosum)、白莲(Nelumbo nucifera)的花蕊及桃花(Prunus persica)、梨花(Pyrus)、梅花(Prunus mume)等花蕊配制的复方,可用于治疗面鼾、粉刺、雀斑等皮肤病。 [6]
研究历史
中国虽然应用花粉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对花粉成分和功效的研究与开发却是近十几年的事。中科院学部委员、中药学家叶桔泉教授曾说:“花粉的研究是一门生命科学,是植物的遗传工程,繁殖细胞的生命之源。对花粉的营养和抗衰老作用及其活性物质的探索,将窥测到大自然的奥秘”。至1999年末,中国已批准花粉制品29种,生产厂家22个。 [6]
其他国家对花粉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45年,前苏联生物学家齐钦通过研究发现,超过百岁的老人多数是养蜂人,会食用过滤蜂蜜时剩下的沉渣,这些沉渣几乎是纯的蜜源花粉。法国花粉专家卡亚通过大量临床实验证明,花粉具有良好的医用前景,可改善消化功能和肠功能等。此外,自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给运动员食用花粉,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耐久力以来,在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中出现了食用“花粉热”,也使得花粉身价倍增。 [6]
形态特征
播报编辑
颜色
花粉是一些微细粉末,由于其种类不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但大都为淡黄色或淡栗色。如枣(Ziziphus jujuba)、苹果(Malus pumila)、梨、桃(Prunus persica)、杏(Prunus armeniaca)、核桃(Juglans regia)、玉米、洋槐(Robinia pseudoacacia)等花粉为黄色,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花粉为桔红色,蚕豆(Vicia faba)花粉为紫黑色,虞美人(Papaver rhoeas)花粉为黑色等。 [3]
形状
在一个典型的花粉四分体上,花粉粒远离四分体几何中心的远端点(远极点D)与接近四分体几何中心的近端点(近极点P)的连线即为极轴(蓝线)。在极轴中心上且与极轴垂直的即为赤道轴(绿线),赤道轴所在的与极轴垂直的花粉粒截面为赤道面,赤道面边缘所组成的圆即为花粉粒的赤道(红线)。 [4]
花粉具有许多不同的形状,一般为辐射对称的,从赤道面看,有球形、近圆球形、扁圆球形等。从极轴看,有三边形、四边形等。紫云英、柑桔(Citrus reticulata)、桃、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玉米、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小麦(Triticum aestivum)、水稻(Oryza sativa)、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等为圆球形;油菜(Brassica napus)、蚕豆、梨、苹果、百合(Lilium brownie var. viridulum)等为椭圆形;茶花(Camellia)、椴树(Tilia tuan)等为三角形;四边形的较少,如落葵(Basella alba)等。 [3] [5]
大小
花粉粒的大小不一,一般不超过300微米,大多数植物的花粉粒直径在15-50微米之间。如水稻花粉直径为42-43微米,玉米为77-89微米,桃为50-57微米,荞麦为39.5-50微米。南瓜的花粉粒较大,直径为200微米以上。 [5]
内部结构
播报编辑
萌发孔
花粉的几何形状一方面由萌发孔的数目和位置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四分体的排列方式所决定。圆球形花粉粒具有零到很多个萌发孔,长球形花粉具有2个萌发孔,三角形花粉具有3个萌发孔,四边形花粉具有4个萌发孔。另外,有少数花粉的几何形状不规则。萌发孔外壁不增厚,不同植物的萌发孔数量不同,如水稻、小麦只有一个萌发孔,桑(Morus alba)有5个萌发孔,油菜有4个萌发孔,棉花有6-8个萌发孔。 [3] [5]
花粉壁
- 结构
花粉壁分为内壁和外壁两层。外壁主要由抗酸碱的孢粉素构成,可细分为外内层(均质结构)和外外层(包括基层、柱状层、顶盖和覆盖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基层与外内层不易区分,合称内层;而柱状层、顶盖和覆盖结构清晰可见,统称外层,决定花粉的表面纹饰。内壁较薄且柔软,主要含纤维素、果胶质和蛋白质,在萌发孔处增厚,其蛋白质由花粉自身合成,含多种酶类,可能与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相关。 [4-5]
花粉壁的特殊性在于其含有生物活性蛋白质,且外壁蛋白(由绒毡层合成)与内壁蛋白(花粉自身合成)在来源和功能上不同。外壁蛋白参与花粉-雌蕊识别,而内壁蛋白可能涉及萌发过程。此外,外壁的孢粉素使其具有极强的抗分解能力,因此化石花粉常仅存外壁结构。 [4-5]
- 纹饰
花粉外壁的纹饰是划分花粉种属的重要依据之一。纹饰的形成受两种因素制约,包括外壁外层分子的排列方式(由此反映在表面的纹饰称为肌理),覆盖层上突起的类型(由此形成的纹饰称为雕纹)。两者均可表现为网、瘤、颗粒等形态,但成因不同。广义上,所有由雕纹或结构差异形成的表面图案统称为纹饰。常见花粉纹饰类型如下: [3]
纹饰类型 | 主要特征 | 示例植物 |
---|---|---|
颗粒状 | 表面分布颗粒状突起或图案,轮廓线呈微波浪形 | 栎属(Quercus) |
瘤状 | 半圆形突起,宽度>高度,轮廓线为大波浪形;镜筒下降时呈网状 | 败酱科(Valerianaceae) |
疣状 | 块状突起(规则或不规则),顶扁平,宽度>高度,轮廓线为不均匀波浪形 | - |
条纹状 | 由相互平行的条带状突起组成,轮廓线为细波浪形 | 槭属(Acer) |
脑纹状 | 弯曲短条纹交织如脑纹,轮廓线为低平波浪形 | 榆属(Ulmus) |
刺状 | 圆锥状突起具尖端,轮廓线显刺状 | 棉花(Gossypium) |
棒状 | 棒状突起(上下等粗或末端膨大) | 冬青(Ilex) |
网状 | 脊条连接成多边形/不规则网,网脊与网眼分明,轮廓线呈棒状 | - |
穴状 | 表面具圆形凹坑,轮廓线为大波浪形 | 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
参考资料 [3] |
花粉发育
播报编辑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如松树、银杏等)的花粉是在小孢子叶球(雄球花)上产生的。小孢子叶球通常生长在枝条顶端附近的鳞叶腋内,由许多螺旋排列的小孢子叶组成,每个小孢子叶下方有2个或多个小孢子囊。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小孢子(即四分体),最终发育成花粉粒。许多裸子植物(如松树)的花粉外壁会形成气囊或翅状结构,帮助它们随风传播。 [2]
裸子植物的花粉在释放前会完成配子体发育,例如一个成熟的松树花粉粒包含2个退化的原叶细胞(无功能)、1个管细胞(负责萌发花粉管)、1个生殖细胞(将来分裂形成精子)。 [2]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可分为标准型、灯心草型、水麦科型三个主要类型。 [2]
- 标准型
小孢子在减数分裂后立即长大,外壁开始形成。细胞核分裂时,小孢子内部出现大液泡,细胞质被挤到边缘,细胞核偏位。第一次有丝分裂通常是不同步的(除非花粉壁很薄)。标准型花粉在被子植物中最为普遍,出现在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 [2]
- 灯心草型
灯心草型与标准型的不同处,在于初生的小孢子的核分裂发生在花粉生长之前,液泡化开始于外壁形成之前。在生殖核分裂之后,花粉的进一步生长才能进行。在莎草科和灯心草科可看到这种类型。 [2]
- 水麦科型
水麦科型可能是一种中间类型。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后仅轻微生长,外壁较薄。但是主要的生长期,包括液泡的形成及花粉外壁上特定纹饰的形成,开始于生殖细胞形成后,且成熟的花粉粒是双核的。水麦科型多出现在茨藻属、金鱼藻属、川蔓藻属、水麦冬属等植物中。 [2]
传粉方式
播报编辑
成熟花粉粒借助外力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传粉。传粉的方式主要有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常异花传粉。 [9]
自花传粉
自花传粉是雄蕊的花粉自动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现象,如小麦、棉花、番茄等。最典型的自花传粉方式是闭花传粉,如豌豆和花生植株下部的花,不待花苞张开,它们的花粉粒便直接在花粉囊中,萌发形成花粉管并穿过花粉囊的壁,向柱头生长,完成受精。自花传粉植物的特征是两性花,雄蕊与雌蕊同时成熟,柱头可接受自身的花粉。 [9-10]
异花传粉
异花传粉是雄蕊的花粉借助风或昆虫等媒介,传送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现象。可指同株异花传粉,也可指异株异花传粉。相较于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更加进化,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中一种极为普遍的传粉方式。传播花粉的媒介有风、昆虫、水、鸟。 [9-11]
- 风媒
靠风力传送花粉的传粉方式称风媒,借助于风力传送花粉的花称为风媒花。风媒植物的花一般小而多,花被小或退化,不具有鲜艳的色彩,无香气和蜜腺,花常常密集成穗状花序或柔荑花序,能产生大量花粉。花粉一般质轻、干燥,表面光滑,容易被风吹送。花丝细长,易被风吹摆动,使大量花粉吹散到空气中去。风媒花的花柱往往较长,柱头膨大呈羽毛状,高出花外,增加接受花粉的机会和面积。 [11]
多数风媒植物有先开花的习性,开花期常在枝叶展开之前,散出的花粉受风吹送时,可以不受枝叶的阻挡利于传播。据估计,约有1/10的被子植物是风媒,大部分禾本科以及栎(Quercus)、杨(Populus)、桦木(Betula)等木本植物都是风媒植物。 [11]
- 虫媒
以昆虫为媒介进行传粉的方式称虫媒,借助昆虫为媒介进行传粉的花称为虫媒花。多数有花植物是依靠昆虫传粉的,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蜂类、蝶类、蛾类、蝇类等。虫媒花一般大而显著,花被具有鲜艳、亮丽的颜色,有芳香的气味或其他特殊的气味以吸引昆虫,不同植物散发的气味不同,因此趋附的昆虫种类也不一样。 [11]
虫媒花多具蜜腺,能产蜜汁,昆虫取蜜时,花粉粒黏附在昆虫体上而被传播出去。虫媒花的花粉粒较大,外壁粗糙有纹饰,具有黏性,常黏集成块,不易被风吹散,易于黏附在虫体上。虫媒花的花粉粒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可作为昆虫的食物。虫媒花多为两性花,在有一定数量昆虫存在的条件下,两性花传粉机会较单性花多一倍。另外,适应昆虫传粉的另一特点,是白天开花的花多为红色、黄色等鲜艳的颜色,夜间开花的花多为白色,于夜间活动的昆虫识别。 [11]
大多数果树,以及花被颜色鲜艳的植物,都是虫媒植物,如苹果、桃、李、梨、杏、柑桔、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蔷薇(Rosa)等。此外,蜜蜂采集的花粉绝大多数都是虫媒花。 [2]
- 水媒
水生被子植物中的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等都是借助水力传粉的,这类传粉方式称为水媒。例如,部分苦草属(Vallisneria)植物为雌雄异株,它们生活在水底,当雄花成熟时,大量雄花自花柄脱落,漂浮在水面上开放。同时,雌花花柄迅速伸长,把雌花顶出水面,当雄花漂近雌花时,两种花在水面相遇,柱头和雄花的花药接触,完成传粉受粉过程。以后,雌花花柄重新卷曲成螺旋状,把雌蕊带回水底,进一步在水底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11]
- 鸟媒
借鸟类传粉的植物被称为鸟媒植物,常见的传粉鸟类为小型的蜂鸟,它的头部有细长的喙,在摄取花蜜时可把花粉传开。 [11]
常异花传粉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是相对而言的。不少植物以自花传粉为主,但也有一部分花朵进行异花传粉。异花传粉占5%以下的,属于自花传粉植物,如小麦、水稻等。异花传粉介于5%-50%之间的,称为常异花传粉植物,如棉花、高粱(Sorghum bicolor)等。 [9]
花粉采集
播报编辑
蜜蜂采集
在蜂群繁殖季节,幼虫和幼蜂的快速发育高度依赖花粉提供的蛋白质、维生素、脂肪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为满足蜂群需求,工蜂会频繁外出采集花粉。蜜蜂的足部特化出花粉采集结构,能高效收集花粉并形成花粉团带回蜂巢。 [6]
工蜂在出巢前会先摄入少量蜂蜜,以便润湿花粉。在访花时,它们用上颚和前足刮取花粉,并用蜂蜜使其黏附。散落在体表的绒毛上的花粉,会被三对足协同清理:前足负责头部,中足清理胸部并接收前足刮下的花粉,后足则刷集腹部花粉并传递至花粉篮。后足通过交替动作,利用花粉耙和夹钳将花粉压入花粉篮,形成花粉团。这一过程极为高效,仅需1/3至1/2秒即可完成一次花粉球的装载。 [6]
蜜蜂每次采粉需6-10分钟,每日可出巢6-10次(最多达40次),每次携带10-40毫克花粉(平均15毫克)。生产1公斤花粉需约66.6万次采集,涉及3300多万朵花。一个蜂群年采集花粉约40公斤,需访花13亿朵。此外,蜜蜂体表的绒毛使其成为高效授粉者,在采集花粉和花蜜时,还能给植物授粉,显著提升了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6]
人工采集
人工采集花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机械直接从植物花朵中采集花粉,部分国家对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向日葵、松花粉已开始使用机械采集。二是用花粉截留器(脱粉器)截留蜜蜂携带回巢的花粉团,此法应用较为广泛,其技术要点包括: [6]
选择好花粉源:较好的蜜粉源可以蜜、粉兼收,如油菜、向日葵等。也可以利用某些粉源充足、质量高的花粉源植物专门生产蜂花粉,如玉米、茶花、荷花、水稻等。 [6]
组织好采粉蜂群:首先,培育大量适龄采集蜂,年轻蜂更活跃,采集的花粉团更大,产量也更高。其次,调整群势至8-10框蜂,以平衡哺育需求与采集效率。然后,更换优质蜂王,维持蜂群繁殖力,刺激花粉采集行为。最后,适时脱粉,确保巢内花粉储备充足,避免影响幼虫发育。 [6]
选择好脱粉器:脱粉器分为敞开式和封闭式,敞开式结构简单、脱粉率高,但易受环境污染。封闭式花粉纯净、质量高,适合规模化生产,但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蜜蜂需要适应。 [6]
质量控制措施:注意保持采集工具清洁,定期消毒。蜂箱置于植被覆盖处,减少尘土污染。早晨或上午采集,此时花粉湿度适宜。及时干燥并分类储存花粉,确保品质。 [6]
影响花粉生活力的因素
播报编辑
花粉生活力是指花粉具有存活、生长、萌发或发育的能力。花粉寿命表示花粉在自然状态下的生命期限,是影响花粉生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花粉生活力受自身遗传特性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7]
自身遗传特性
不同物种花粉生活力不同。一般来说,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等植物的花粉外壁薄,对干燥敏感,寿命较短。蔷薇科(Rosaceae)、豆科(Fabaceae)、兰科(Orchidaceae)等植物的花粉具有厚实的外壁,能忍耐干燥,寿命较长。如水稻花粉在田间10分钟后就几乎全部失去萌发能力,玉米花粉寿命仅为24小时左右。而杏花粉的自然寿命为19天,苹果花粉的寿命为7-8天。此外,不同物种新鲜花粉的生活力也不同。据报道,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新鲜花粉的生活力为100%,新鲜节瓜(Benincasa hispida)的花粉生活力为90%,新鲜杏花粉的生活力为 80%。 [7]
外界因素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花粉生活力的重要因素,低温和低湿有助于花粉维持较长时间的生活力。其次,贮藏介质、辐射和光照对花粉生活力也有一定影响。 [7]
- 温度
温度是影响花粉生活力的重要因素,温度与花粉贮藏寿命呈负相关性。一般情况下,温度越低,花粉贮藏寿命越长。如飞燕草(Consolida ajacis)花粉在25℃室温下10天后生活力就降到10%,而贮藏在-30℃下60天后花粉生活力仍为60%。在超低温环境(小于-180℃)下贮藏,花粉的代谢活动几乎等于零,使长期贮藏成为可能。但不是所有的花粉温度越低越适宜贮藏,如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在-20℃下贮藏一年花粉萌发率为74.3%,但在-196℃下贮藏同样时间,花粉萌发率为 10.1%。 [7-8]
- 相对湿度
在一定范围内,相对湿度与花粉贮藏寿命呈负相关性。原因可能是相对湿度低可使花粉代谢受到抑制,酶的活性减弱,降低呼吸作用,从而使花粉贮藏寿命延长。但极干燥的条件也不利于花粉保存,大多数植物的花粉最适贮藏湿度都在60%以下。 [7]
- 贮藏介质
贮藏介质包括气体和有机溶剂,花粉贮藏的生活力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二氧化碳、氮气、低压尤其真空情况下,可延长花粉贮藏时间,而氧气则会降低花粉贮藏时间。不同有机溶剂对不同花粉生活力影响不同,一般情况下,丙酮、乙酸乙酯、苯和二甲苯等可以花粉贮藏时间延长,而甲醇则会使花粉致死。 [7]
- 辐射
辐射对花粉生活力有一定影响。一定剂量的射线照射消毒,可杀死花粉沾染的病原菌,从而延长花粉贮藏期。 [8]
- 光照
一般情况下,黑暗有利于花粉贮藏。如与光照条件下相比,马尾松花粉在黑暗条件下的发芽率更高,花粉管更长。 [7]
干燥与贮藏
播报编辑
干燥
花粉的干燥方法有自然干燥法、灯光烘干法、硅胶干燥法。 [8]
自然干燥法:在室温条件下(25℃左右),将花粉平铺在硫酸纸上,在无风阴凉处阴干数小时。 [8]
灯光烘干法:将花药平摊在硫酸纸上,置于普通型白炽灯下13厘米左右处加热。 [8]
硅胶干燥法:将花粉放入盛有硅胶干燥剂的于燥皿内,置于4℃的冰箱内进行干燥。 [8]
贮藏
花粉的贮藏方法有室温贮藏、低温干燥贮藏、冷冻干燥贮藏、超低温贮藏、有机溶剂贮藏、真空及气体贮藏。 [7]
- 室温贮藏
室温干燥情况下,花粉保存时间可延长。有的种类花粉生活力高,且寿命长,可用此法。当没有低温设备或其它相关设备,且不需要花粉保存很长时间时,也可用此法。 [7]
- 低温干燥贮藏
将花粉置于冰箱中低温(0℃-4℃)干燥下保存,此方法简便、经济,很多植物的花粉都可用这种方法保存,应用较广。但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花粉生活力会下降。贮存成功的有烟草、甘蓝、百合、苹果、梅松、云杉、丁香、杏等。 [7]
- 冷冻干燥贮藏
将花粉贮存于冰箱的冷冻层(-18℃-20℃),保存时花粉含水量要低,避免冰冻后结块。这种方法也较简便经济,应用广泛。贮存后的花粉要经解冻处理。报道的有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辣椒(Capsicum annuum)、烟草(Nicotiana tabacum)、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苹果、杏等。 [7]
- 超低温贮藏
将花粉置于液氮(-196℃)中保存,液氮保存花粉被认为是最经济方便,又能长期保持花粉活力的有效方法。已有很多植物的花粉在液氮中保存成功,如玉米、水稻、黑麦(Secale cereale)、大豆(Glycine max)、甜菜(Beta vulgari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木瓜(Pseudocydonia sinensis)、西瓜(Citrullus lanatus)、蕃茄(Solanum lycopersicum)、甘蓝、魔芋(Amorphophallus)、偃麦草、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等。 [7]
- 有机溶剂贮藏
将花粉贮存于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酸乙脂、苯等中,低温下保存时间可延长。此种方法是一种短期保存花粉的方法,贮存成功的有菊花(Chrysanthemum × morifolium)、百合(Lilium brownie var. viridulum)、山茶(Camellia japonica)等。 [7]
- 真空及气体贮藏
将花粉置于真空或二氧化碳、氮气中保存,此方法未得到广泛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真空中贮藏成功的花粉有柑橘、百合,在二氧化碳中贮藏成功的有玉米、水稻、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7]
花粉过敏
播报编辑
过敏症状
花粉过敏与花粉容易接触人体黏膜有关,花粉在空气中飘散时,极易被人吸进呼吸道内。有花粉过敏的人吸入这些花粉后,会产生过敏反应,这就是花粉过敏症。花粉之所以会引起人体过敏,是由于花粉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中某些蛋白质成分是产生过敏的主要致敏原。花粉过敏极其普遍,全世界的花粉过敏患病率已达到5%-10%,中国花粉过敏的患者也在逐年增多。 [15]
花粉过敏的主要症状是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鼻、眼及外耳道奇痒,严重者还会诱发气管炎、支气管喘。皮肤接触花粉过敏的症状是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细小鳞屑,有痒感或灼热感,多为在野外皮肤接触花粉后受阳光照射引起。 [15]
预防措施
室外花粉浓度无法人为控制,应在花粉播散季节减少外出和暴露机会,可通过佩戴面罩等方法减少花粉吸入。进入室内后,可在花粉播散季节关闭门窗,减少进入室内的花粉数,沐浴、更换衣物以减少头发和身体上的花粉颗粒。还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减少室内花粉数,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室内空气中花粉数量,从而减少患者的过敏原暴露。此外,常见的树类、禾本科以及杂草类花粉均有商业化过敏原浸液面世,可供临床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使用。 [16]
主要价值
播报编辑
食用价值
花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物质,其成分因植物种属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干燥花粉含有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蜜蜂采集的混合花粉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色氨酸、赖氨酸、谷氨酸等21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以及锌、铜、钙、铁及生长素、抗生素、糖分等。除了市面上售卖的各种花粉食品外,金针菜、蜂蜜、桂花、油菜花、韭菜花等植物均含有花粉。 [12]
工业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用花粉美容的传统。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市场上已出现一些花粉化妆品,如花粉营养霜、花粉菁华养颜霜、花粉菁华赋活露、花粉沐浴露、花粉洗发精、花粉洗面奶、花粉爽身宝、松花粉爽身粉等。饲料添加剂产品是花粉应用中新兴的部分,进入市场时间较短,花粉饲料添加剂是绿色、天然,能提高饲养动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防病的效果。 [14]
药用价值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水烛香蒲(Typha angusliolia)、东方香蒲(Typha orienlalis)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可入药,中药名为蒲黄,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蒲黄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吐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等疾病。 [13]
科研价值
花粉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重建、生态学研究和考古学分析等领域。通过分析不同沉积层中的花粉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科学家能够还原历史时期的植被组成、气候条件以及环境变迁,从而揭示生态系统动态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如Sandra通过分析格陵兰冰芯中的花粉,重建了北极森林850年来的演变历程。2011年,研究团队在格陵兰岛海拔2120米处钻取冰芯,利用显微镜技术分离并鉴定了111种花粉颗粒。这些微小的花粉如同“时间胶囊”,忠实记录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双重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