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其读音为qún zhòng [2]。该词源于古代典籍中对普通民众的统称,19世纪末受西方政治理论影响发生语义流变,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中国共产党深化了"群众路线"理论框架,如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到群众中去"的战略要求 [1] [4],将其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与"民众""大众"等近义词相比,"群众"更强调与党政组织的相对关系,常以复数形式指代未加入党团组织或处于非领导岗位的群体 [2]。
- 拼 音
- qún zhòng [2]
- 日语翻译
- 大众/民众
- 近义词
- 民众、大众、百姓 [2-3]
- 反义词
- 干部、个人 [2]
- 词 性
- 名词
- 政治术语
- 群众路线、群众运动 [1]
词源考证
播报编辑
古代典籍中的"群众"包含四层语义:普通民众的统称、被统治阶层的代指、易受蛊惑的松散群体、非法聚集的群体 [1] [4]。清末民初时期,通过日本转译引入西方"mass""crowd"等概念后,衍生出带有批判色彩的"乌合之众"含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构了该词的语义内核,将其确立为革命合法性的基础概念 [1] [4]。
语义发展
播报编辑
现代汉语释义包含三个维度:
- 政治学层面指向人民大众,构成政权合法性的主体依据 [1]
- 组织身份层面特指非党团成员群体及非领导职务人员 [2] [4]
- 职级层面界定不担任领导职务的普通人员 [2] [4]
该词在近现代转型中经历了语义反转:傅斯年等五四知识分子曾批判群众运动的非理性特征,而1925年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系统构建了阶级分析的群众理论,完成从负面评价到革命主体的价值转换 [4]。
政治语境应用
播报编辑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发展出完整的群众理论体系:
- 1922年中共二大首次提出"到群众中去"的组织原则 [1]
- 土地革命时期确立工农群众为武装斗争的主要动员对象 [1]
-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深化群众路线理论,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
- 1945年七大党章将群众观点确立为党的根本政治观点,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
群众路线包含四项实践准则:相信群众自身力量、深入群众日常生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原则在基层治理中体现为干部驻村、民意调查等制度设计。
语义对比分析
播报编辑
与近义词"老百姓"相比存在使用差异:
- 范围维度:"群众"多用于村居等微观场景,"老百姓"适用于宏观叙事
- 关系属性:'群众'强调与党政组织的相对性,具有政治话语特征;'老百姓'侧重身份标识,更具生活化色彩 [4]
- 情感倾向:"群众"作为中性术语广泛用于公文体系,"老百姓"带有口语化亲切感 [3]
西方语境中的对应词汇如英语"mass"侧重群体心理特征,而汉语"群众"更强调下位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其工人阶级主体的正向价值 [4]。日本译词"大众/民众"虽保留核心语义,但缺少中文语境下的组织身份内涵。
理论延伸
播报编辑
群众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四个要素:
- 承认劳动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
- 坚持权力来源于群众的执政理念 [4]
- 建立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制度化联系 [1]
- 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政策评估标准
相关衍生概念包含群众英雄主义(强调集体贡献)、群众组织(工会/农会等非政府团体)、群众舆论(民意表达机制)等。当代语义融合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理论,形成兼具政治动员与文化认同功能的特殊话语结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