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报"是古代对平安家信的雅称,其典故源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的记载 [1-2] [4] [6]。北都童子寺因北方罕生竹,寺僧需每日上报竹子生长状况("报竹平安"),后逐渐演变为传递平安信息的代称。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中"有竹报平安"即沿用此典,明代陆治《竹报平安》画作更以鹌鹑、翠竹组合象征家书报安。需注意的是,"竹报"之"竹"实为平安象征符号,与竹简书写并无关联 [1] [5]。
- 别称来源
- 唐代寺院报竹平安制度
- 相关成语
- 竹报平安
- 最早典籍
- 《酉阳杂俎续集》
- 象征意象
- 鹌鹑翠竹组合
- 文化载体
- 明代吉祥图画题材
- 误区纠正
- 非竹简书写符号
典故溯源
播报编辑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明确记载 [1-2] [4] [6]:北都(今太原)童子寺因北方少竹,寺中仅存一窠数尺高的竹子,寺僧每日需向寺院主持汇报竹子存活状态,形成'报竹平安'的定制。这一独特的寺院制度成为'竹报平安'作为家信别称的起源。
文化演变
播报编辑
南宋时期韩元吉在《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中写下'无酒可消忧,但说皇州……有竹报平安',首次将寺院竹报制度转化为家书意象。至明代,画家陆治创作《竹报平安》 [1],巧妙运用鹌鹑(谐音'安')、翠竹(象征坚贞)等元素构建视觉符号,使该意象深入民间吉祥文化体系。
相关考辨
播报编辑
虽后世有以竹简解释'竹报'的现象 [5],但据2025年文献考证,此属望文生义。古时竹简主要用作典籍载体,与家信关联缺乏文献依据。该词本质是以竹为媒介传递平安信息的象征体系,与竹材书写功能无涉 [1-4] [6]。
文学意象
播报编辑
在诗词创作中,"竹报"形成两大隐喻系统:
- 1.空间维度:通过竹报传递游子与家人的双向牵挂
- 2.时间维度:以竹节象征家书承载的时序更迭 这种意象组合使该词汇在宋代以降的家书类文学作品中获得特殊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