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体系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核心术语,在《自然辩证法名词》第二版(2024年)中被明确定义为"由相互关联的概念、原理组成的整体知识结构" [1]。其学术渊源可追溯至恩格斯未完成的自然哲学手稿编纂(1925年首次出版《自然辩证法》)和杜林1865年的相关著作 [2]。该理论体系包含系统自然观(以系统科学为基础的演化规律概括)、生态自然观(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总观点)等核心组成部分 [3],历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最终发展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基石 [2]。
- 学科地位
- 自然辩证法核心术语 [1]
- 首次出版
- 1925年恩格斯手稿汇编本 [2]
- 最新修订
- 2024年第二版公布 [1]
- 学科归属
- 马克思主义哲学组成部分 [2]
- 核心争议
- 辩证法自然适用性 [2]
- 理论结构
- 概念与原理的拓扑网络 [1]
学科发展历程
播报编辑
2024年公布的《自然辩证法名词》第二版将理论体系术语总量扩展至2460条,涵盖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8个领域 [1]。该体系起源于恩格斯1873-1882年间的手稿汇编,经苏联学者梁赞诺夫1925年系统编纂后形成学科框架 [2]。截止2024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历经十年修订,通过多轮专家论证与社会公示,最终确立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的理论地位 [1]。
核心理论架构
播报编辑
理论体系包含三大基本维度:
- 自然本体论(物质实在性与运动守恒性) [3]
- 认识方法论(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路径) [1]
- 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名词) [1-2]
在系统自然观领域,强调自然界的自组织演化机制与非线性相互作用。生态自然观部分则聚焦人类活动与生态承载力的辩证关系,构建"人-技术-自然"三位一体的分析模型 [3]。
学术争议与演进
播报编辑
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三大焦点争议:
- 1.辩证法是否适用于自然界(涉及恩格斯与马克思学术关系) [2]
- 2.学科名称由"自然辩证法"向"科学技术哲学"的转变 [2]
- 3.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与意识形态功能的平衡 [2-3]这些争论推动学科在2010-2024年间进行系统性修订,第二版新增案例研究方法论等364个术语 [1]。
现实应用领域
播报编辑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体系在指导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2]。其分支领域"技术之道"理论模块,已应用于人工智能伦理、生态修复工程等实践领域。2024年修订版特别强化数字经济时代的理论适应性,新增"算法辩证观"等前沿术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