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柏科柏木属高大乔木;树皮淡褐灰色;生鳞叶小枝扁平,细长下垂,绿色;鳞叶两面同型,先端锐尖;球果近球形,种鳞4对,顶部为不规则的五角形或近方形,熟时暗褐色,发育种鳞具5~6枚种子;种子宽倒卵状菱形或近圆形,扁,熟时淡褐色,有光泽,边缘具窄翅;花期3~5月,种子第二年5~6月成熟。 [1-2]柏常与松并称,也是百木之长。王安石《字说》释柏云:“柏犹伯也,故字从白。”故称柏木。 [3]
柏木天然分布广,产于秦岭北坡以南,向南至广东、广西北部,西至四川、贵州、云南,垂直分布海拔长江流域1000m以下,西南2000m以下。四川(称为川柏)、贵州、湖南、湖北为中心产区,常为生态公益、水土保持和石灰岩地区绿化的造林树种。 [2]
柏木喜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耐干旱瘠薄,耐寒,天然更新能力强。对土壤的适应性广,中性、微酸性及钙质土上均能生长,在土层较厚的石灰岩山地钙质土上生长最为旺盛,为亚热带石灰岩山地钙质土的指示植物,为适生区重要的造林树种。木材纹理直,结构细,耐水湿,有香气,耐腐朽,是优良的用材树种;枝叶、根可提炼出口物资柏甘油,球果、根、枝、叶皆可入药;柏木树冠浓密,枝叶下垂,树姿优美,常栽为庭园、陵园、风景区观赏树。南京明孝陵内的柏木为陵园的美化和肃穆营造了气氛。 [2]
- 中文名
- 柏木
- 拉丁学名
- Cupressus funebris Endl.
- 别 名
- 香扁柏;垂丝柏;黄柏(四川);扫帚柏(湖南);柏木树;柏香树(湖北);柏树(浙江);密密柏(湖南)
- 界
- 植物界
- 纲
- 松杉纲
- 目
- 松杉目
- 科
- 柏科
- 属
- 柏木属
- 种
- 柏木
- 亚 科
- 柏木亚科
- 组
- 柏木亚科
- 分布区域
- 产于秦岭北坡以南,向南至广东、广西北部,西至四川、贵州、云南,垂直分布海拔长江流域1000米以下,西南2000米以下 [2]
- 命名者及年代
- Endl.,1847
- 保护级别
- 无危 [1]
- 外文名
- Chinese Weeping Cypress;Funereal Cypress;Zypresse(德语) [2] [4]
植物学史
播报编辑
名称由来
柏常与松并称,也是百木之长。王安石《字说》释柏云:“柏犹伯也,故字从白。”故称柏木。 [3]应该指出的是,古人所说的“柏木”实际是个泛称,包括了许多柏科植物,与本文特指的柏木 Cupressusfunebris这个物种概念是不同的。
作为特定物种的柏木拉丁属名来自古希腊语词κυπ?ρισσο? (kupárissos)。该词可能具有非印欧语系的古老词源,最终可能来自阿卡德语kupru(意为“沥青矿”),指其模式种地中海柏木可出产树脂(柏油),用于防水、防腐等。种加词funebris意为属于墓地的,指柏木常被用作陵园用树种。
分类讨论
柏木生鳞叶的小枝平展,球果较小,每种鳞仅具种子5~6粒,与同属多数种类生鳞叶小枝不排成平面,球果较大,每种鳞具多数种子的特征不同,而更接近于扁柏属 Chamaecyparis特征。1941年,J. A. Franco将柏木改归扁柏属。但是,柏木的球果第二年成熟则系柏木属种类共有的特征;而且柏木的小枝下垂,两面同型,并不像扁柏属的小枝平展,两面异形(一些栽培变形例外),其主要形态性状与柏木属一致。据此,《中国植物志》中仍将柏木归为柏木属。 [5]
形态特征
播报编辑
柏木是柏科柏木属高大常绿乔木,树干高可达35米,胸径可达2米。
其树皮淡褐灰色,裂成窄长条片;小枝细长下垂,生鳞叶的小枝扁,排成一平面,两面同形,绿色,宽约1毫米、较老的小枝圆柱形,暗褐紫色,略有光泽。
其树皮淡褐灰色,裂成窄长条片;小枝细长下垂,生鳞叶的小枝扁,排成一平面,两面同形,绿色,宽约1毫米、较老的小枝圆柱形,暗褐紫色,略有光泽。
球果圆球形,径8~12毫米,熟时暗褐色;种鳞4对,顶端为不规则五角形或方形,宽5~7毫米,中央有尖头或无,能育种鳞有5~6粒种子;种子宽倒卵状菱形或近圆形,扁,熟时淡褐色,有光泽,长约2.5毫米,边缘具窄翅;子叶2枚,条形,长8~13毫米,宽1.3毫米,先端钝圆;初生叶扁平刺形,长5~17毫米,宽约0.5毫米,起初对生,后4叶轮生。
分布范围
播报编辑
柏木天然分布很广。产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西部、四川北部及西部大相岭以东、贵州东部及中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云南东南部及中部等省区, [1]以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四川和贵州东部、广西北部为分布中心。垂直分布以西部地区最高,向东、东北和东南方向逐渐递减,云南中部海拔1800~2000m,贵州和四川在1600m 以下,秦岭南坡、湖南降至1000m 以下,湖北800m 以下,浙江一般在 400m 以下, [6]均长成大乔木。在四川北部沿嘉陵江流域、渠江流域及其支流两岸的山地常有生长茂盛的柏木纯林。
生活环境
播报编辑
柏木为我国特有树种,属于北温带分布类型, [7]所属植被区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8]大约在北纬 24°~34°,东经 102°~118°,基本上与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界线相一致, [6]所在地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较均匀。 [7]分布区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一般年平均气温13~19℃,1月平均气温 2~8℃,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上,7月平均气温 20~30℃,极端最高气温除云贵高原外,可超过 40℃;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递减,除北部以外,一般都超过1000mm,部分地区甚至超过2000mm,年相对湿度多数地区在75%~80%左右。 [6]
生长习性
播报编辑
气候
柏木喜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在年均气温13℃~19℃,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且分配比较均匀,无明显旱季的地方生长良好。其主根浅细,侧根发达,稍耐水湿,耐寒性较强,少有冻害发生。 [1]
土壤
柏木对土壤适应性广,耐干旱瘠薄,也稍耐水湿,喜生于温暖湿润的各种土壤地带。柏木喜钙,在土层深厚湿润的钙质土上生长茂盛,而在土层浅薄的钙质紫色土和石灰土上,其他树种难于生长,唯柏木能正常生长成林,是中国亚热带石灰岩低山上的建群植物和指示植物之一。弱酸性的土壤柏木也能适应,但在酸性和强酸性土上则生长极慢,且干形不良。在土壤瘠薄干旱和基岩裸露地上,柏木林常呈疏林状态。 [6-7]
物候
柏木一年中生长期长,3月初,日平均气温达到12-14℃时,从去年的顶梢处抽出新梢;5~6月份为柏木第一生长高峰期;7月至8月上旬,为一年中高温炎热期,生长速度缓慢;8月旬至10月中旬为柏木第二个生长高峰期;10月中旬梢生长节律开始下降,缓慢地延续到12月中旬,日平均气温降至7℃时,生长停止。全年新枝梢生长40~68cm。人工经营的柏木林生长速度较天然林快,特别是初期生长更快,速生期到来早,最大年生长量1m以上。柏木的叶片在树上维持两年左右,3~4月及8~9月,小枝带叶脱落。 [9]
柏木花期3~5月,种子第二年5~6月成熟。3月初,雄球花初现,单生于小枝顶端; 3月中旬,雄球花膨大为圆形,此时球花形成,单生于枝顶,每花枝1-10个不等。着果较多的花枝,当花枝陆续生长时,雌球花相随出现于梢头,互生成串状;3月下旬,雄球花膨大为长圆形,进入盛花期。雄球花以黄色花粉散落,约3天。花粉散落尽后,雄球花在树上保持两个月左右脱落。雌球花同时开放,4月上旬花期结束。4月中、下旬幼果形成,发育缓慢;12月中旬果实成熟,成熟后的种子开裂,种子飞落,实现自然更新。 [9]
繁殖方式
播报编辑
柏木是一个天然更新能力极强的树种,种子自然更新能力强,能独自成为群落体系。不同地段(林冠下、疏林地、林中空地及采伐迹地)上柏木天然更新调查结果表明,1~5年生的幼苗幼树每公顷可达8万株以上。林冠下1年生的幼苗较多,但2年生以上的幼树,随着年龄增长株数明显减少。这与柏木幼树生长随年龄增大,需光量增强的特性有密切相关。 [6]
柏木的人工繁殖方法简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飞播过柏木种子并获得成功 [6]。同时柏木良种效应极其显著可选用1.5代或1代无性系种子园良种苗木,或优良无性系扦插容器苗造林。 [10]
根据现行《柏木用材林栽培技术规程》, [11]柏木大批量人工繁殖可以通过种子采收和贮藏、容器苗培育、苗木出圃等实现。
种子采收和贮藏
- 种子来源
应选择经过审定或认定的柏木种子园和母树林。栽植区域未建立柏木种子园或母树林,应选择20年生以上优良林分的优势木。
- 种子采收
当大多数2年生球果由青绿色转为黄褐色时及时采收,一般在8月下旬~10月中旬。应采收2年生成熟果,可采用人工采摘球果或摇树采种的方法采收。球果应摊在室内,经日晒、脱粒、去杂后获得种子。
- 种子贮藏
种子阴干、装袋和密封后,干藏或置于0℃~4℃条件下冷藏。
容器苗培育
- 整地作床
清除杂草和石块,平整土地,四周开排水沟,苗床间设计步道,床面覆盖黑色地布
- 基质配制
基质使用泥炭和谷壳(或树皮粉和锯屑),与氮磷钾缓释肥 混匀,谷壳、树皮粉或锯屑应经沤制腐熟(或炭化)后施用。基质消毒参照LY/T 1000执行。基质的pH 以6.0~8.0 为宜。
- 基质装填
使用无纺布网袋容器进行基质装填。
- 芽苗培育
①苗床制作
在温室大棚内或利用小拱棚制作培育芽苗的苗床。苗床下层铺设15cm~20cm厚的沙性黄心土或黄心土与新鲜细河沙的混合物,施加复合肥,上面再覆盖2cm~3cm的干净细土或泥炭或两者混合物。
②种子催芽和消毒
播种前用温水浸泡种子24h~48h,去除浮在水面上的种子,再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消毒,然后捞出种子,用清水冲净滤干。宜在10月至翌年1月播种。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在苗床上,然后覆盖细沙或火烧土,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上搭塑料薄膜拱棚。
③播种
宜在10月至翌年1月播种。将经过催芽和消毒后的种子均匀地撒播在苗床上,然后覆盖细沙或火烧土,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上搭塑料薄膜拱棚。
④播后管理
播种后要注意喷水保湿,保持苗床湿润。种子出土前苗床温度控制在30℃左右,最高不宜超过35℃。种子发芽出土后,苗床温度控制在 30℃以下。可采用通风、闭风和喷水方式调节温度。种子出土后应及时喷施0.1%退菌特或5%新洁尔灭100倍液,以防芽苗猝倒病的发生。当芽苗出现1个~2个针叶时,在阴天或早晚时间喷施1次0.1%~0.2%尿素。晚间闭风防寒,午间通风。
- 芽苗移栽
当芽苗长至4cm~6cm高时,即可进行移栽。移栽前苗床和容器基质均要喷水,保持湿润。移栽时,保持根系舒展,并挤压基质闭合孔穴,使基质与芽苗根部紧密接触,随即喷(淋)透水,做到随起随栽。
- 苗期管理
①水分管理
芽苗移栽初期应多次适量喷水,保持基质湿润;速生期喷水应量多次少;生长后期即10月下旬以后应控制喷水。喷水宜在早、晚进行,避免中午高温时进行。如遇连续大雨,降水过多时应注意容器排水。
②追肥
前期宜用尿素等高氨肥,中期宜用NPK复合肥等平衡肥,后期宜用高磷、钾肥,施用时应配制成0.2%~0.5%的水溶液,结合浇水和病虫害防治进行。追肥应在晴天的傍晚或阴天进行,忌在午间高温时进行。
③遮阳
夏季高温干旱期需遮阳,遮阳网透光率宜为全光照的 50%左右。
④除草
坚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做到容器内、床面和步道上无杂草。在基质湿润时连根拔除,除草后应及时喷水。
⑤空气切根
育苗盘直接放在地布上的,发现侧根穿透容器后,宜及时移动容器,每隔1个月到2个月移动一次。
⑥分盘
当育苗盘中容器苗平均苗高长到12cm~15cm时,按苗木大小分别放置。
⑦炼苗
从10月上中旬开始,逐步揭开遮阳网,并控制水分等进行炼苗。
⑧病虫害防治
苗木病虫害防治应遵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柏木主要病害有赤枯病,主要虫害有条毒蛾、蜗牛、蛴螬等,具体防治方法如图:
除上述病害以外,柏木还可能遭遇的病虫害如下: [12-13]
①叶凋病
主要侵害柏树叶片,使叶片枯黄。感染后,病菌在枝叶上越冬,至第2年春季发病。树冠下端叶子先发病,初期为小黄斑,逐渐发展为黄褐色斑,最后叶片上形成大小不一的黑点。为防治叶凋病,林业人员应及时修剪病枝、残枝,并集中烧毁;加强柏木林间伐,确保林地内通风透光条件良好。针对患病株,可以使用波尔多液200倍液防治。
②叶枯病
主要侵害柏木嫩枝与鳞叶。受害鳞叶前端或中部首先枯黄,然后逐渐发展为全叶褐色,类似于火烧,最后病枝或病叶枯死。针对叶枯病,可在早春喷施杀菌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月喷施杀菌剂50%多菌灵800倍液进行预防[17]。若柏木已经患病,林要修剪掉病枝,喷施20%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0 g/L嘧菌酯悬浮剂800~1 000倍液等进行治疗。
③地老虎:
啃食柏木幼苗嫩芽、嫩茎,造成缺苗。针对成虫,林业人员可使用黑光灯进行诱杀;在发现幼苗被啃食时,直接挖土捕杀,或者喷洒75%辛硫磷乳油进行药物防治。
④大袋蛾:
幼虫以柏木树叶为食。针对大袋蛾虫囊,可直接人工摘除;幼虫使用80%敌敌畏消杀;成虫使用黑光灯诱杀,或者喷洒氰菊乳油、敌百虫等药剂进行防治。
⑤柏木丽松叶蜂:
一种钻蛀柏木 幼嫩球果的害虫,以幼虫蛙食球果,仅留果皮,在四川省分布广,危害严重。用“741”插管烟剂、黑龙江烟剂1号薰杀成虫,用灭敌油 A、速杀油B、25%敌马油剂超低容量喷雾,或 92%磷胺3倍液蛀干(打针)毒杀幼虫,都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栽培技术
播报编辑
柏木材质优良,生长较快,适应性强,是人工造林的优良树种。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苗木选择不同。营建速生丰产林时宜选择1年生优质容器苗造林;作为城乡园林绿化用苗,宜选用4—5年生以上容器大苗,或米径超过5厘米规格的土球大苗。 [10]以现行《柏木用材林栽培技术规程》中相关内容为栽培技术参考。 [11]
整地
造林地应选择中东部地区海拔800m以下、西部地区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坡地的中下部和坡麓,由石灰岩、紫色砂岩和页岩等母质发育的土壤,土层厚度60cm以上。整地需要全面劈除和清理林地杂灌和杂草。不提倡使用化学除草剂。块状或带状整地,翻挖表土。
栽植
春季一般在2月下旬~3月中旬,秋季可选择10月~12月。初植密度2500株·hm-2~4440株·hm-2,即株行距(1.5 m~2.0 m)*(1.5m~2.0 m)。一般混交林比纯林适当稀植,种子园良种苗木在良好立地上可适当稀植,即株行距2m*2m,纯林的初植密度可设计为4440株·hm-2,即株行距 1.5 m*1.5 m。
栽植前每穴均匀施人钙镁磷肥或氮磷钾复合肥或有机肥作基肥,并回填表土。培土高度以高于容器苗原基质表面的5cm左右。浇水等措施按GB/T 15776执行。可与当地适生针阔叶树种带状或小块状等混交造林。
抚育管理
造林后1~4年,每年于夏季5月~6月和秋季9月~10月各抚育一次。第2年开始一般夏季进行刀抚,秋季进行锄抚。造林第5年后,每年于7月~9月全面劈草1次,直至林分郁闭。在造林后第2年和第3年的5月~6月结合幼林抚育,每株沟施或穴施复合肥。中龄林施肥可在间伐后实施,每株沟施或穴施复合肥。
10年~12年生时进行第1次间伐,伐除部分伴生树种及生长不正常的被压木等,间伐的株数强度30%~50%;18年~20年生时进行第2次间伐,间伐的株数强度30%~50%,最终保留密度为1200株·hm-2~1500株·hm-2。
病虫防治
防治方法见6.2节苗期管理中病虫害防治部分。
主要价值
播报编辑
经济价值
柏木的枝叶、树干、根蔸都可提炼精制柏木油。柏油可作多种化工产品,经济价值高。柏木树根提炼柏木油后的碎木,经粉碎成粉后作为香料,可用于出口。 [14-15]柏木木材为有脂材,是民间传统的优质用材。 [17]因其加工容易,切削面光洁,油漆后光亮性特好;胶粘容易,握钉力强。其坚固耐用,经数百年而无损,可选作制造船舶,称为“柏木船”,经久不坏;在江南保存至今的许多古典建筑中,柏木多用于雕梁、额枋、窗格、屏风等。它还被用作铅笔杆、玩具、农具、机模、乐器等。 [16]柏木色黄、质细、气馥、耐水,多节疤,故民间多用其做“柏木筲”。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秦汉时期华中地区的柏木常常用作棺椁, [6]取其耐腐之意。西汉帝王陵寝椁室中常用上千根柏木方整齐堆叠成围障的葬式,名为“黄肠题凑”,既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受损坏。 [18]
在柏木林中还可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新造林地中平缓坡地,造林当年套种西瓜;(2)幼林未郁闭前套种黄豆等豆科作物;(3)林下套种中药材;(4)林下养鸡。 [10]
柏木树型优美,栽培历史悠久,各地庙宇园林多有栽培,多古树名木,是中国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生态价值
柏木生长较快,天然更新能力强,只要保留适当母树、块状更伐后很易恢复成林。 [7]同时,柏木能在微碱性或石灰岩山地上生长,是这类土壤中宜林荒山绿化、疏林改造的先锋树种, [19]可作为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重点造林树种, 对改善石炭岩地区的环境有重要作用。华中地区石灰岩山地原生性森林被破坏后,经常有柏木林广泛的分布。 [7]
药用价值
据《中国中药资源志要》记载,柏树的球果,根,枝叶均具有药用价值,可用于治疗发热烦躁、小儿高烧、吐血等症。
根、树干(柏木):清热利湿,止血生肌。
叶(柏树叶):苦、辛,温。生肌止血。用于外伤出血,吐血,痢疾,痔疮,烫伤。
果实(柏树果实):苦、涩,平。祛风解表,和中止血。用于感冒,头痛,发热烦躁,吐血。
树脂(柏树脂):解风热,燥湿,镇痛。用于风热头痛,带下病;外用于外伤出血。
但需要注意的是,柏类植物在中国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古籍中记载的柏树并非特指某一种具体的柏,百科知识仅做参考,具体用药请寻求专业医师指导、帮助。
园林观赏价值
柏木四季常青,树形美,树冠浓密秀丽,适应性强,对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毒气体具较强的抗性。 [6]比起松木,它有很少发生病虫害等特点,比起杉木,它又具有工艺用材的优势,柏木寿命长,是群众喜爱的传统栽培树种,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风景绿化树种。柏木因含材脂,木材干燥较慢,耐腐性极强。每当人们步入葱郁的柏林,望其九曲多姿的枝干,吸入那泌人心脾的幽香,联想到这些千年古木耐寒长青的品性,极易给人心灵上以净化。柏木用于林相改造、景区美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9]
科学研究价值
柏木寿命长,栽培历史悠久,至今不少地方还残留一些古老大树,年龄在数百年、甚至千年之上。这些古树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并且可作为树木年代学的研究对象,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6]
植物文化
播报编辑
柏木材质坚硬、不畏雪霜风寒、经冬不凋,气味芳香、可避虫害。古人认为它清正高洁、向阴指西、有贞德,为鬼神居所,可以驱邪正恶,赋予了它坚贞不屈与浩然正气的仁义之德。汉代时,以柏木芯所制的“黄肠题凑”棺椁,是天子葬制,经特许才能被诸王和重臣使用。柏木的特性与汉代本身独特的文化元素相融合,互为促进,表现出了尊亲忠孝的儒家思想、尊君一统的社会秩序、视死如生的厚葬之风。 [20]
在我国西南地区,柏木常作为风水树,栽植于寺庙、宗祠、墓地、村落、宅基地中,是当地人民祭拜的主要树种。 [22]在西蜀园林中,墓地种植柏木寓意着永生、重生和新生,同时也有着坚毅之意。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