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寺,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历经元代毁坏、明洪武初年重建,现存建筑为2002年修复后的砖木结构,含前殿、后殿及天井,保留灰瓦青砖马头墙等传统特征 [1]。
原为供奉武圣关羽的场所,后发展为佛教与儒教融合的寺院。东轴线设书院,西轴线为朱熹祀祠,清代寺僧祖江曾在此留下文化遗存,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孔祥楷亦曾就读于此。寺内布局包含关公殿、大雄宝殿及经堂,现存古井仍供居民使用,周边与孔氏家庙、府山公园相邻 [1]。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通判朱惟和舍宅创建,元代中期被毁,至明洪武初年(约1368年)其后裔、迁居江山长台的朱文七捐资重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又毁。至明万历十三年僧真瑞及檀越朱人才重建坐北朝南的大殿。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西安诗僧祖江住持弥陀寺,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弥陀寺”寺名来自“南无阿弥陀佛”之佛语:“一句弥陀,性本有空,星皆拱北,水尽朝东。”
人文故事
播报编辑
弥陀寺进山门前殿供奉关公大帝称“关公殿”,二殿供奉牟尼佛称佛祖大雄宝殿,后楼为经堂和住持之住所。东轴线上是弥陀寺书院,历朝来多少莘莘学子的读书声伴着梵声度过一个个冬夏。西轴线上是供奉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场所。据清道光十七年弥陀寺产业据记“寺僧交出清单十五纸,共税二十亩一分二毫六丝二忽又地清单七纸共税七亩一分九厘二毫……”,可见当年弥陀寺面积共达二十八亩还多。旧时弥陀寺的景色可用清代一首《弥陀寺诗》来描述:“小睡忽听窗纸明,晨钟吹散晓霜睛。未能腊屐踏青去,共听木鱼放梵声。一字岂难搜贾岛,四愁聊复拟张衡。空斋寂寞铙清况,不管飞花工满城”。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未代奉祀官孔祥楷先生曾在此就读。寺左侧的古井虽然历经千年,井水依然清澈,当地居民如今照常在这里洗衣。
古寺现状
播报编辑
2002年,弥陀寺修复为前殿后殿二楹,座北朝南,均为砖木结构,三开间七桁架,中隔一座天井,灰瓦青砖马头墙展示着朴素无华的古建筑,古寺仅为一个局部,原为集寺庙、书院、朱熹祀祠为一体的文化古迹区。弥陀寺东侧与孔府、孔氏家庙相呼应,南面与府山公园相望。 [1]
弥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