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于2008年3月推出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旨在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银行体系流动性紧缩问题。该工具允许一级交易商以抵押品(包含企业债、MBS等非传统资产)换取美国国债,交易商通过二级市场销售美债获取现金,有效缓解了抵押贷款资产贬值引发的市场恐慌 [1-2]。作为央行履行"最终贷款人"职能的具体实践,TSLF与定期拍卖便利(TAF)、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共同构成流动性支持组合,通过拍卖机制实施流动性投放 [1]。
- 推出时间
- 2008年3月
- 适用对象
- 一级交易商
- 抵押品类
- 企业债/MBS/机构证券
- 运作方式
- 拍卖机制
- 关联工具
- PDCF/TAF
- 历史背景
- 次贷危机
创设背景与目的
播报编辑
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资产价格暴跌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传统融资渠道受阻 [1-2]。美联储为应对流动性危机,突破仅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的传统模式,创设TSLF直接向一级交易商提供流动性支持。
运作机制
播报编辑
TSLF采用定期拍卖方式,每两周进行一次流动性供给操作 [1]。参与机构可通过抵押包括企业债、市政债券和机构MBS在内的多种资产,换取流动性更高的美国国债。交易商随后在二级市场抛售美债套现,形成"抵押资产-国债置换-现金获取"的传导链条 [2]。
抵押品范围扩展
播报编辑
区别于传统流动性工具,TSLF首次接受AAA级私人标签MBS、投资级公司债券等非传统抵押品 [1-2]。这种创新突破传统国债/政府机构证券的抵押限制,将约1.7万亿美元规模的机构MBS纳入合格抵押品范畴。
与其他工具的协同效应
播报编辑
TSLF与同期推出的定期拍卖便利(TAF)形成互补:
- TAF针对存款类机构提供抵押贷款
- TSLF专注于缓解交易商流动性压力
- PDCF提供隔夜信贷支持三项工具通过不同期限、对象和抵押品要求的组合,构建起多层次流动性供给网络 [2]。
历史影响与延续
播报编辑
作为2008年金融危机应对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TSLF累计提供超过2.5万亿美元流动性支持 [2]。其政策逻辑在后续危机应对中得到延续:
- 2020年推出商业票据融资便利(CPFF)缓解企业短期融资压力
- 2023年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沿用抵押品置换机制该工具的创设标志着美联储流动性管理从"最后贷款人"向"最后做市商"职能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