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是地理学研究中最基础的逻辑思维方法,其核心是将地球表层或其一定地域视为统一整体,通过拆分要素、过程及空间结构,综合分析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变过程 [1-2]。该方法强调以区域为基础,通过空间思维、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协同应用,揭示地理事物间的时空联系规律 [2-3]。在教学实践中,常采用案例分析法(如农业区位研究)、地图工具应用(如热力环流图示)及情境化活动设计(如旅行规划任务)等策略,培养学生对地理要素组合特征与空间运动规律的系统认知能力 [3-4]。
- 中文名称
- 地理综合
- 英文名称
- geographical synthesis
- 定 义
- 地理学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将地球表层或其一定地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
- 应用学科
- 地理学(一级学科),地理学总论(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 提出者
- 袁孝亭(当代地理教育学家) [1]
- 核心要素
- 时空分析/要素关联/动态演变 [1]
- 学科特性
- 区域基础性/整体性认知 [1]
- 思维维度
- 空间/逻辑/创新思维 [2]
- 应用领域
- 地理教学/区域规划/问题解决 [3]
- 层级结构
- 上位思想方法+下位操作技术 [1]
概念内涵
播报编辑
地理综合以"地球表层整体性认知"为理论基础,通过要素拆分与整合的双向过程,研究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耦合关系。其本质是将地理环境视为由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构成的动态系统,强调从整体视角解析区域特征的形成机制 [1-2]。
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综合方法,地理综合具有显著的"区域锚定"特性。例如分析北美洲气候特征时,需先拆分地形单元(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再综合地形对大气环流、洋流路径的改造作用,最终形成完整的区域认知体系 [1] [3]。
思维结构层级
播报编辑
地理综合思维包含三级递进结构:
- 上位维度(地理思想方法):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方法论,指导研究者建立整体性认知框架 [1]
- 中观维度(分析技术框架):涵盖要素综合(如湿地成因分析)、动态综合(如海岸线变迁研究)、地域综合(如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三类操作范式 [1] [4]
- 底层维度(具体操作技法):运用地图叠加分析、时空序列比较、要素关联矩阵等工具实现数据整合 [3]
其中,空间思维聚焦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与运动规律(如全球气压带季节位移),逻辑思维侧重因果推理(如地形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创新思维则突破既有认知模式(如气候变化对传统区域划分标准的挑战) [2] [4]。
教学培养策略
播报编辑
在地理教育中,综合思维的培养涵盖三大实施路径:
- 案例引导法:通过典型区域分析(如美国农业带分布),引导学生识别地形、气候、市场等要素的相互作用网络,建立"要素关联—空间结构—区域功能"的认知链条 [3]
- 地图认知法:利用热力环流示意图等工具,将抽象概念(如大气垂直运动)转化为可视化空间模型,强化从局部特征到整体规律的归纳能力 [3-4]
- 情境任务法:设计跨学科实践项目(如灾害应急方案制定),要求综合地质构造、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决策模拟 [4]
以洋流系统教学为例,教师通常先拆分各洋流的温度属性与流向特征,再通过叠加盛行风带、大陆轮廓等要素,引导学生推导全球洋流分布模式的成因机制 [1] [3]。
学科实践应用
播报编辑
该方法论在解决复杂地理问题中展现显著优势:
- 要素综合应用: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时,需整合水文特征(径流量季节变化)、生物群落(植被演替序列)、人类活动(围垦工程影响)等要素的交互作用 [1] [4]
- 动态过程模拟:研究城市扩张问题时,通过多时段遥感影像对比,分析耕地减少、交通网络扩展与人口迁移的时空耦合关系 [3]
- 区域对比研究:对比分析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自然带分布差异时,需综合纬度位置、洋流性质、地形格局等要素的协同影响 [4]
在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中,该方法要求考生先通过空间定位确定区域特征,再构建要素关联模型(如气候对农业种植制度的约束作用),最终形成具有逻辑层次的问题解决方案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