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拼音:běi)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7]。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个人相背而立。“北”本义是相违背,是“背”的初文。“北”又由背对引申为(军队)败逃、败走的意思。此外,“北”又是背对太阳的方向,引申为方位名词,与“南”相对。 [14]
- 中文名
- 北
- 拼 音
- běi,bèi
- 部 首
- 匕
- 五 笔
- UXN [1]
- 仓 颉
- LMP [1]
- 郑 码
- TIRR [1]
- 笔 顺
- 竖、横、提、撇、竖弯钩
- 字 级
- 一级(编号:0227) [7]
- 平水韵
- 入声十三职(běi),去声十一队(bèi) [2]
- 注音字母
- ㄅㄟˇ,ㄅㄟˋ
- 统一码
- 5317 [1]
- 总笔画数
- 5(部首2,部首外3)
- 国标码
- B1B1
- 四角码
- 1211?
- 造字法
- 会意字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字源演变
播报编辑
会意字。“北”的甲骨文像两个站立的人背对背(图1),表示相背对的意思。以后的金文(图2、3)、战国文字(图4)、小篆(图5)、隶书(图6)和楷书,都是根据这二人相背的形象演变而来的。
从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结构分析不难解析出“北”的本义所在,“北”的本义应当是“相背对”的意思。《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意为吃人肉、烧人骨,困苦至极,而士兵却没有反叛背离的念头,这是孙膑、吴起调教出来的士兵。这个“北”字《集韵》注为补妹切,帮母队韵,上古音属帮母职部入声,今音bèi。从这里已可明显看出“北”和“背”关系密切。
“北”指脊背在古文献中也有用例。《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死》:“某头左角刃痏(wéi,伤口)一所,北二所。”指某人脑袋左角有刀伤一处,脊背有刀伤两处。
“北”的本义是脊背、背离,而打败仗逃跑正是一种与正向作战相反的行为,因此“北”可引申表示“败逃”的意思。《孙子兵法》说“佯北勿从”,是说不要盲目追赶假装败逃的敌人。常用的“败北”一词,起初指的就是败逃,后来泛指失败。“北”单用也可用来泛指失败。败逃、失败差别不是很明显,有时很难区分。《韩非子·五蠹》说鲁国有个人跟随国君打仗,三战三北,说的就是几次作战几次失败。“北”字又引申为败逃者,如“追奔逐北”“追亡逐北”中的“北”。
华夏先民主要生活在北半球暖温带,为抵御严寒和采光取暖,房屋大都坐北朝南。南面是向阳的一面,则其背阴面就是“北”,所以说,用脊背、相背的本字“北”表示与南相对的方向。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北”的方向义是假借而来的。
表脊背、相背的“北”字被表方向的“北”义“占用”后,为便于区别,又在“北”下增加形旁“月”(原本不是月亮的“月”,而是象形“肉”,后来在偏旁中混同了),新造一个“背”字专用以表示脊背、相背。不过,在“败北”“连战皆北”“三战三北”“追奔逐北”“追亡逐北”等一些固定语词中,“北”的“败”义保留了下来。 [14-15]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běi | 名词 | 四个主要方向之一,早晨面向太阳时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 | north | 北方;北风;正北;江北 | |
北部地区,在中国通常指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 | north; northward | 北味;北货 | |||
败逃的军队 | defeated troops | 追奔逐北 | |||
姓氏用字 | |||||
动词 | 败退;打败仗 | be defeated | 败北 | ||
指向北去;向北 | |||||
bèi | 名词 | 脊背。后作“背” | |||
动词 | 违背;背叛。后作“背” | 《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4]《汉语大字典》 [3])
古籍训释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八】【北部】博墨切(běi)
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 [8]
说文解字注
“乖也”注:乖者,戾也。此於其形得其义也。军奔曰北,其引伸之义也,谓背而走也。韦昭注《国语》曰:“北者,古之背字。”又引伸之为北方,《尚书大传》《白虎通》《汉律历志》皆言“北方,伏方也,阳气在下,万物伏藏。”亦乖之义也。
“从二人相背”注:博墨切,一部。 [9]
广韵
博墨切,入德帮 ‖ 北声职部(běi)
北,南北。亦奔也。又高丽姓。又汉复姓,七氏。《左传》卫大夫北宫贞子。《庄子》有北门成。汉有北唐子真,治京氏《易》。《世本》云:“晋有高人隐於北唐,因以为氏。”《晏子》云:“齐有北郭先生,名骚。”古有北人无择,清身絜己,疾世之浊,自投清冷之渊。《姓苑》有北乡、北野氏。博墨切。二。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下】【匕部】 北;部外笔画:3
古文:??
《唐韵》:博墨切。《集韵》《韵会》:必墨切。《正韵》:必勒切,并绷入声。《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违也。《史记·鲁仲连传》:士无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记·天官书》: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汉·律历志》: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
又《广韵》:奔也。《史记·管仲传》:吾三战三北。
又《集韵》:补妹切。《韵会》:蒲妹切,并音背。《集韵》:违也。《正韵》:分异也。《书·舜典》:分北三苗。注:分其顽梗,使背离也。 [11]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左窄右宽,左旁顶部略低,底部“匕”略高。第3笔竖在竖中线左方,横笔在横中线上侧。“匕”,撇在右上格,撇尖抵横中线;乚(竖弯钩)起笔高,竖段在竖中线右侧。 [12]
书法欣赏
[5]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上中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p | ?k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职 | p | ?k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之 | p | u??k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职 | p | w?k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之 | p | ?k |
西汉 | 职 | |||
东汉 | 职 | |||
魏 | 德 | ?k | ||
晋 | 德 | ?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德 | w?k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德 | w?k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德 | w?k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p | ?k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p | ?k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p | ?k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p | ?k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p | ?k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p | ?k |
(参考资料:汉典 [6])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北 | 北 | 曾 | 入声 | 二十五德 | 帮 | 开口呼 | 一等 | 全清 | 博墨切 | p?k | |
集韵 | 背 | 蟹 | 去声 | 十八队 | 帮 | 合口呼 | 一等 | 全清 | 补妹切 | pu?i | ||
北 | 曾 | 入声 | 二十五德 | 帮 | 开口呼 | 一等 | 全清 | 必墨切 | p?k | |||
礼部韵略 | 入声 | 德 | 必墨切 | |||||||||
增韵 | 去声 | 队 | 蒲昧切 | |||||||||
入声 | 德 | 必勒切 | ||||||||||
中原音韵 | 笔 | 入声作上声 | 齐微 | 帮 | 齐齿呼 | 全清 | pui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上声 | 齐微 | 邦每切 | |||||||||
洪武正韵 | 旆 | 去声 | 七队 | 並 | 蒲 | 全浊 | 步昧切 | b‘ei | ||||
北 | 入声 | 七陌 | 帮 | 博 | 全清 | 必勒切 | p?k | |||||
分韵撮要 | 北 | 阴入 | 第十五登等凳德 | 帮 |
(参考资料:汉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pei | 214 | 上声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pei | 213 | 阴平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pei | 21 | 阴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p? | 213 | 阳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pe | 21 | 阳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p?? | 4 | 入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p?? | 4 | 入声 | |
晋语 | 太原 | pie? | 2 | 阴入 | |
pei | 53 | 上声 | 新读 | ||
吴语 | 苏州 | po? | 4 | 阴入 | |
吴语 | 温州 | pai | 42 | 阴去 | |
湘语 | 长沙 | p? | 24 | 入声 | |
湘语 | 双峰 | pe | 13 | 阳平 | 文读 |
pia | 13 | 阳平 | 白读 | ||
赣语 | 南昌 | p?t | 5 | 阴入 | |
客家话 | 梅县 | p?t | 1 | 阴入 | |
粤语 | 广州 | p?k | 5 | 上阴入 | |
粤语 | 阳江 | p?k | 24 | 上阴入 | |
闽语(闽南片) | 厦门 | p?k | 32 | 阴入 | 文读 |
pak | 32 | 阴入 | 白读 | ||
闽语(闽南片) | 潮州 | pak | 21 | 阴入 | |
闽语(闽东片) | 福州 | p?y? | 23 | 阴入 | |
闽语(闽北片) | 建瓯 | p? | 24 | 阴入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3]、汉典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