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中维持航天器运行和航天员生存的核心技术体系 [1] [5]。该系统通过环境控制、生命保障、应急逃逸等技术模块集成,为空间科学实验提供微重力维持、热控保障等基础条件 [1] [3]。2024年中国问天实验舱的保障系统已实现实验资源动态配置和舱内外实验平台一体化管理 [1],其逃逸子系统可在120秒内完成航天员应急撤离 [3]。
- 定义时间
- 2005年首次审定 [5]
- 所属学科
- 航天科学技术
- 核心功能
- 环境维持、任务保障 [1] [4]
- 应用领域
- 载人航天器、空间站 [2-3]
- 技术特征
- 模块化设计、冗余备份 [1] [3]
- 关键子系统
- 生命保障系统、逃逸系统 [3-4]
体系定义
播报编辑
根据《航天科学技术名词》定义,保障系统是航天器平台与科学载荷间的技术接口系统 [5],通过整合环境控制、设备维护和应急保障功能,为航天任务提供全周期基础支撑 [1] [3]。其技术参数需满足失重、辐射等特殊环境下的稳定性要求 [1]。
系统构成
播报编辑
生命保障单元
包含氧气再生、温湿度调节和水循环系统,可维持3名航天员180天封闭环境生存需求 [2] [4]。舱外航天服配备独立供氧装置,能在真空环境下持续工作 [2]。
实验保障模块
采用分舱段热控技术,使问天实验舱(2024年)各实验区温度波动控制在±0.5℃。流体物理实验装置具备10^-5 g量级微重力维持能力 [1]。
应急保障体系
逃逸系统配置5种固体发动机,可在发射阶段实时监测火箭状态。2018年俄罗斯联盟号事故验证了同类系统的可靠性 [3]。
技术演进
播报编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通过神舟系列任务迭代升级保障技术:
- 神舟五号(2003年)实现基础生命保障功能 [2] [4]
- 天宫二号(2016年)验证中期驻留技术
- 空间站阶段(2021年起)建立多舱段协同保障体系 [1] [5]
前沿应用
播报编辑
2024年问天实验舱部署的暴露实验装置,整合了自主温控与防辐射涂层技术 [1]。空间环境预报系统可提前72小时预警太阳质子事件,保障航天员出舱活动安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