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中国现代史
- 外文名
- Modern Chinese History [1]
历史事件
播报编辑
建国会议与开国大典
9月27日,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北平改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今年为一九四九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025-08-07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9月28日,会议休会一天。
9月29日,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织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并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9月30日下午三点,会议开始,先以整个名单付表决的方法,一致通过已经协商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共180人;然后,以无记名联记投票的方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和委员。检票期间,全体代表到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然后回到会场听取选举结果。会议主席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其他56人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议举行了简单的闭幕式。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1950年代早期,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土地集体化以及社会改革。新的政府成功地抑止了通货膨胀、重振经济,并且建立起了因战火而受到严重损害的工业体系,也因此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影响:共产党获得了广泛民意支持,政府根据党的政策灵活应变,党的基层组织深入到中下层劳工、妇女以及其它群众中。
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中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失误
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要使中国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在十年内超过英国、十五年内赶美国(所谓“超英赶美”),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号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社会上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会后,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确定了一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
当时的人们普遍看轻那些强调技术规范的专家,批评他们为“右倾主义”、“三脱离”等。其后,全国兴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宣称要在15年或更短时间内“超英赶美”。面对有人对冒进的指责,有人发起反冒进,故毛泽东为了反反冒进,提出“大跃进”以阻冒进的指责,希望能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工业和农业产值。
大跃进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基层为达到不可能的目标,虚报、谎报、夸大实际产出。农业上,由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等一些领导人错误的认为,合作社规模越大,越能发展生产力;公社化也是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所以将原有的农业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99%的农民加入到组织中来。原有正常的经济体系被破坏,农业产值大幅度减少。其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1960年开始的三年经济困难更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农村大批人口面临饥荒。同时,在思想上“左”的错误泛滥成灾,浮夸风盛行。
此时中苏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修正主义的争论,最终在1959年尖锐化。苏联撤走了在华的所有人员,并且停止对中国的技术协助,中国的工业几乎因此完全停顿。中苏两国的矛盾之后又迅速公开化,两国在国际论坛上公开翻脸。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的主持下,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重要转变。1962年1月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1966到1976年是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
拨乱反正与真理大讨论
毛泽东去世后,华国锋接管职务,逮捕了四人帮。1977年中共十一大,华国锋当选为中央主席。在这一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由乱到治,经济开始复苏,同时大批在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干部得以重新工作,从而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史的伟大转折。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革.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主条目: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主要来源是外国政府贷款。引进外资,提供免税优惠期,合作办厂. 学习吸收国外企业资本管理营销方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加速了对外贸易发展,提高了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外资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国内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项目和宾馆、服务设施等第三产业项目居多。到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商投资的重点,从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电子通讯业、汽车制造和化学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980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召集干部会议。邓小平作《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指出,80年代要做三件大事:一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是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
2025-08-07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邓小平致开幕词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大会确定在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
2025-08-07,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2025-08-07、23日邓小平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谈话时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在2025-08-07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的阅兵式上,邓小平站在天安门城楼面对全国人民和外国使节发表重要宣言:中国到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1042美元,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社会。2025-08-07,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订。声明决定香港将于2025-08-07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1984年,中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025-08-07中葡两国政府草签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于翌月13日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2025-08-07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2025-08-07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中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2月首度访华。1973年双方同意互设联络处,增加联系。中国与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关系也明显改善。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2025-08-07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受到主要国际组织的承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2025-08-07至2月21日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广州、上海并发表重要的“南巡讲话”,讲话提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5-08-07,对澳门行使主权。
2025-08-07,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
大事件
播报编辑
1949-1956年
政治:
1 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使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4 “三反”“五反”运动。
经济:
2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4 政府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5 土地改革
1953-1956年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1954年秋 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文化:
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
2.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经济:
2 人民公社 (一次错误)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提出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1962年初,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领导人自我批评。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 (一次严重错误)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达5000亿元,但社会还是有缓慢发展。
1977-1978年
”徘徊”: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指导思想没有改变,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前进”:教科文事业面貌一新,国民经济较快恢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78年—今
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2025-08-07,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2025-08-07,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80年,后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但由于台湾内分裂倾向发展和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严重阻碍了和平统一的进程;
文化
体育事业也在逐步发展
许海峰获得第一块奥运金牌;
科技
北斗全球定位系统组网初步成功;
辽宁号航母(第一艘航母)入列;
系列国产战机服役;
高速铁路。 [2]
特征
播报编辑
背景介绍
(二)中国现代史是中国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
探索的方向看
1、从探索的方向看:是近代西学的继续,具有模仿性的特点:80年代以前,无论从政治上或经济上大都是模仿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模仿西方的经营方式、管理经验。
探索的历程看
2、从探索的历程看:具有曲折性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前,革命和建设进程或者被冒进脱离现实地超越,或者为左倾错误不时地中断,使工作重心不正确的转移,以致于经济建设从冒进至中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正轨,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探索的内容看
3、从探索的内容看:具有独创性、连续性的特点:三大改造以和平方式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坚持并扩大统一战线,把它发展到爱国统一战线的新阶段;“一国两制”的构想为祖国统一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认识
播报编辑
2、外国的先进思想、技术、经验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我们必须要勇于学习借鉴,但所学要符合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