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概念,最初由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提出,用于描述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非同步性 [2]。在文化批判理论中,该术语被引申为分析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动态张力关系,强调二者并非简单的空间对应,而是存在时间延滞的相互作用 [1]。
托洛茨基基于该概念发展出"不平衡与综合发展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中边缘国家可能跳过发展阶段,形成技术与制度交织的混合模式 [5]。语言学研究也发现,语言子系统对社会变迁的响应速度存在显著差异,如词汇比语音、语法更具变动性,且词汇和语音内部的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也存在不平衡 [4]。
- 中文名称
- 不平衡
- 英文名称
- unbalance
- 定 义
- 转子旋转产生离心力,以振动或振动力的方式作用于转子轴承时,该转子所处的状态。
- 应用学科
-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平衡学(二级学科),不平衡(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 提出者
- 卡尔·马克思
- 理论归属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理论发展
- 托洛茨基综合发展理论
- 分析范式
- 结构主义文化批判
- 学科应用
- 语言社会学
- 典型表现
- 艺术生产水平与物质生产水平之间的不平衡,二者可能共荣共衰,也可能出现经济落后地区文艺反而领先的情况 [2]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播报编辑
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两种不平衡表现:
- 1.艺术形式发展的不均衡性,如神话仅存于生产力低下阶段
- 2.文艺水平与物质生产水平的非正相关性,存在经济落后地区文艺领先的案例 [2]
结构主义范式应用
播报编辑
在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平衡"被用来解构传统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型:
- 强调文化领域具有相对独立性
- 引入时间维度分析二者的动态关系
- 揭示社会矛盾通过文化事件延滞呈现的特征 [1]
语言系统体现
播报编辑
在语言学领域呈现双重不平衡性:
- 子系统差异:词汇系统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要的反应最灵敏,变化较快,而语音和语法则相对稳定 [4]
- 内部差异:词汇和语音内部的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也存在不平衡 [4]
托洛茨基理论发展
播报编辑
托洛茨基将不平衡性扩展为:
- 资本主义全球化导致的空间发展断层
- 边缘国家通过技术移植实现跳跃式发展
- 革命可能性的新分析框架,主张民主与社会主义任务并进 [5]
其他社会科学应用
播报编辑
在哲学层面被解读为:
- 矛盾运动的必然状态 [3]
- 社会失衡的心理根源(如过度追求名利) [3]
- 建立新平衡需打破旧秩序的辩证过程 [3]